第六课 基督教的公共传播 

2014年,我们针对微博上基督教信仰的内容,做了一些调研和数据分析之后,提出了“基督教公共传播”的概念。2015年,我们邀请了来自美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华人牧者、学者、机构领袖、资深媒体人在一起,就基督教公共传播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和诠释。 

一、基督教公共传播的定义和主要特点

A. 基督教公共传播的定义

基督教公共传播就是在各样社会环境和公共语境中,主动调适和积极回应社会的需求,精准地把握尺度禁忌,以高度处境化的形式传扬真理,见证基督,荣耀神。 

B. 基督教公共传播的内容、对象

1. 基督教公共传播的对象是公众,既包括基督徒,也包括未信者,面向包括教会在内的整个社会。这种改变已经在一些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地区发生。

2. 例:台湾过去几十年的宗教传播已经发生了类似基督教公共传播的变化和趋势,传播内容由信仰的意义延伸到社会的意义。除了宣扬教义和宗教理念之外,也扩展至多元的世俗议题和普世价值;传播对象由信徒取向扩大到大众取向,不再局限于巩固信仰或者争取人归信。新媒体的发展使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样的特质也越来越强烈。

3. 如果说传统的教会传播着眼于个人生命的改变和成长,那么基督教公共传播就更关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转化。基督教公共传播一方面倡导用普世皆准的逻辑语言来表达神学,另一方面也强调神学要回应当代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公义等公共议题要做神学反省,并且也要对建设整个社会的公共福祉有贡献。 

C. 继往开来

基督教公共传播就是公共神学本身最好的一个应用和体现。基督教公共传播也许是比较新的概念,但是和以下两个熟悉的概念一脉相承,并且有所发展:

1. 福音预工—福音预工是以未信者为对象,希望吸引、刺激和挑战他们,引起他们的共鸣。基督教公共传播的对象却不单局限于未信者,重要的是要找到共同点来切入。所以基督教公共传播和福音预工的概念既有相同,也有一点点不同之处。

2. 文化宣教—文化宣教是以传福音为宗旨,以改变文化土壤为目标。这和基督教公共传播更加接近,区别是后者更加聚焦于公共。这不同之处,和新媒体的特质是密不可分的。 

D. 小结

1. 基督教公共传播,是传统的教会传播面对新媒体兴起所带来生态改变的必然回应,是福音预工和文化宣教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的继承和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基督教公共传播是对时代需要的必然回应,也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在这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2. 华人社会往往认为公共事务是政府负责的。由于文化的影响、社会环境的限制,还有我们自己神学的影响,华人教会一直比较向内,关心自己的事,不太关心社会和公共的事,所以缺乏相应的学习和操练。到了新媒体时代,自然显出我们的传播缺乏足够的公共关怀,也缺乏公共的表达和对话能力。 

二、案例─〈都在一条船上〉

1. 2017年,我们对微信公众号的基督信仰内容做了一次全面的数据分析,发现营销号泛滥,内容良莠不齐,整体呈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局面。2018年,我们又做了基督徒微信公众号的阅读研究和案例分析。同年7月,微信公众号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基督徒律师张凯的一篇文章创下了历史记录。这篇文章的传播,主要是在被封号的情况下,透过“索取”这个非传统的推送方式实现的。换言之,阅读是有目的的,打开率也极高。在短短17小时之内,创造了阅读量过千万,打赏超过140万人民币的历史记录。

2.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都在一条船上”。从题目到内容,这篇文章都可以说是基督教公共传播的经典案例,生动呈现了新媒体传播的特质:

a. 话题比内容更重要,认同比观点更重要—那么多的打赏,反映读者对作者的观点、理念、思想、情感的高度认同。

b. 颠覆性—只要是好的内容,没有人能够限制它的传播。不管是利用了微信公众号的设置漏洞还是缺陷,总而言之,只要有好的内容,就一定能够传播出去,没有人可以完全限制和禁止。

3. 劣币能够驱逐良币,固然因为劣币太多;但更重要的,是良币本身还不够好、不够优良。要成为良币,最重要的是对受众认同,对公共关怀,是“都在一条船上”的同理共情,是高度处境化的传播策略,是悲天悯人的爱,是道成了肉身。 

三、基督教公共传播的特点

A. 谦卑、包容

1. 作为基督徒,我们在公共场合发言,在公共平台发表看法的时候,应该深思熟虑,并且满怀恩典之心,要谦卑地承认基督徒不是唯一看到世上需要的人。当我们表达文化的价值时,需要明白这些价值应该是未信者也可以接受的。不是因为多元主义,所以就不去冒犯别人,而是因为我们所表达的价值是出于普遍恩典,也应该是一些普遍价值。我们相信每种文化中都存在着某种普遍的恩典。

2. 我们需要有谦卑、包容的态度,更是因为我们相信神创造和掌握万有,人不能以为自己认识到真理就掌握了真理,甚至把自己当成真理。 

B. 调适

1. 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在论及神学语言的时候提出一个理论:“人的思维绝对没有办法理解神,有限的人没有办法理解无限的神。但是神体恤我们的软弱,就调适自己来俯就我们,以我们这个有限的人能够明白的方式来启示他自己。而耶稣基督就是神最好、最完美的彰显。”

2. 这种调适,本身就是很好的表达,而且它可以说是基督教公共传播的核心。耶稣传道时大量使用处境化的比喻和故事,就是一种调适的传播;保罗说“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9:22),就是调适的精义。

3. 调适的传播是具有妥协精神的主动调适,但并不是基于利益算计的妥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妥协是契约精神的体现,也意味着自我限制,就是双方之间的一个限制。对华人来说,妥协太负面,但是这里所讲的是主动的调适。当然这种妥协在本质上是临时的,妥协本身不是也不能成为目标。妥协、调适也不是为了获取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态度和品格,是信望爱的生命反映。

4. 《比利时信条》是很好的例子:

a. 16世纪,尼德兰各地的改革宗教会受到来自西班牙天主教皇帝菲利普二世(Philip II of Spain, 1527-1598)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残酷逼迫。为了替改革宗教会的信徒辩护,布莱斯(Guido de Brès, 1522-1567)在1561年撰写了《比利时信条》,希望向那些迫害他们的人证明:坚持改革宗信仰的人并不是叛逆者,而是认信圣经真道、遵纪守法的公民。他们愿意在各种合法的事上顺服政府,但是如果要他们否定这个信条中表明的真理,他们宁可脊背被鞭打、舌头被割掉、嘴巴被塞住、全身受火刑,因为深知跟随基督的人必须背起十字架,舍弃自己。

b. 然而,布莱斯他们并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就是西班牙当局的理解和宽容。5年后布莱斯殉道,用自己的血见证了所认信的真理。

c. 《比利时信条》一直被视为改革宗教会乃至普世教会宝贵的教义规范。这也是基督教公共传播的榜样,就是用最大的诚意、善意,去尽力争取理解和生存空间,精准地把握禁忌和尺度,清楚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底线,并且用行动来持守,用生命来见证信仰,并把结果和荣耀都完全交给神。 

C. 平衡

1. 恩格在《当代教会传播》一书中,提出基督教的传播需要注意“忠心”和“时代性”的活性平衡。活性平衡的本质就是一种调适,为了保留原意而改变形式,尽可能运用本土固有文化的形式来表达。

2. 《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就是这样的体现。首先它是“信”、“达”的,忠于原着;同时,它也非常“雅”,使用了很多中国文化的语言符号和元素,最终也对现代汉语有了塑造性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积极、正面的成功案例。

3. 要做到“时代性”和“忠心”的完美平衡非常不容易。斯托得(John Stott, 1921-2011)说过:“比较起来,如果我们只要忠心而不管时代性,那就容易多了。如果我们只顾到时代性而不管忠心的问题,那也不难。最吃力的,莫过于把真理和关联性放在一起,要顾此而不失彼。”正因为困难,所以需要我们去探索,积极地尝试、努力、总结经验。这个过程对我们也是操练和塑造。 

D. 积极而超越

1. 基督教公共传播也应该是积极而超越的。传播的内容应着眼于信、望、爱等积极正面的影响力,因为基督教信仰本身就是积极和正面的,带给人信心、盼望和爱。不是不讲罪,而是讲罪得赦免;不是不讲悔改,而是讲悔改成为出路;不是不讲审判,而是讲审判是公义的彰显。所以是恩典和真理的平衡,是整全的表达,不是为了讨好人,而是为了造就人。

2. 今天新媒体上高点击率的基督教内容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类是天天骂人、批评的,而且非常刻薄、难听;另一个极端就是只讲人爱听的话,把基督教信仰熬成一篇篇心灵鸡汤。这是在新媒体宣教时要特别避免的。

3. 作为基督教媒体、教会的媒体部门,或者是基督徒的自媒体,我们必须承认,具备专业媒体采编能力的人非常少。我们也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太多时候,我们也没有精力和能力来做新闻事实的报道,以及相关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但是,基督教公共传播的目的不是停留在揭露事件的真相、人性的黑暗而已,而是帮助人认清事物的本相和人的罪行,更把人的关注引到对灵魂、真理和永恒的思考,提供拯救与超越的出路。这是我们和一般媒体传播的重要区别。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虽然我们不一定具备专业能力,但是要有尊重事实、尊重专业的基本态度。这也是传播伦理。 

E. 道成肉身

1.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同时每个人都是信息。从传播的模式来说,教会本身就是信息,也是媒体;正如基督是信息,也是媒体。神为我们示范了最动人、最有效、最值得效法的传播模式,就是道成肉身。这种道成肉身的传播就是生命的传播、见证的传播。

2. 对基督徒来说,生命重于传播、大于传播、胜于传播;生命就是传播。 

四、基督教公共传播的内容方向

1. 对公共事物的关怀、对公共事件的态度、对公共话题的参与。例:2020年的新冠肺炎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公共事件,基督徒的媒体应该关注。以我们的机构为例,透过微信公众号“今日佳音”(wxbible),我们发表了近百篇相关文章,提供关怀、信息和解决方法。这是个高度敏感的话题,所以必须小心翼翼地在红线上跳舞,甚至付出禁言一个月的代价。但是,哪怕被封号也值得,因为这是我们必须负的责任。

2. 向社会提供超越的、来自信仰的看法,揭示事物的本相。

3. 公开表达自我的身分、价值观、世界观、理念、思想、社会责任、教会的事物。

4. 向基督徒进行基督徒的公共责任和社会参与教育。

5. 在所处的社会中高举基督之名,满足社会的需求,提供思想泉源,并且像初期教会一样,对当下的时代产生冲击和影响。

6. 深刻地理解所处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世界观,还有它们的形成,并用基督信仰的自省、对比、反思、检视、敬意挑战,来促进世界观和文化的更新和社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