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新媒体宣教的主要策略:高度处境化 

前面6课探讨和新媒体传播相关的原理、概念和原则,是最重要和困难的部份,因为新媒体降低了技术的门槛和成本,但是观念上的改变却往往非常困难,成为新媒体宣教的最大障碍。另一方面,新媒体的技术推陈出新,不断进化,而且平台五花八门。20212月,新社交媒体平台Clubhouse突然火了起来,它像沙龙的聚会,像TED Talk的演讲,也像Zoom的分享,但是更自由、即兴和随性,而且更多互动。由于新媒体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以本课程不是要教授如何使用不同的平台和工具,而是帮助大家更了解这些平台的共同特质和发展方向。 

一、“内容为王”与传播的有效性

1. 新媒体宣教的主要策略“高度处境化”具备普遍性,可以应用在不同、甚至是未来的新发展,例:Clubhouse。在传统媒体时代,甚至是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的时代(包括博客、微博、电子杂志等平台),核心仍然是以内容制作为主,传播模式也是以内容制作为事工的核心,外围通常是官方平台。内容先放在官方平台,再外面是公共平台,然后再向外放到社群平台去接触更多人。社群平台和公共平台有助吸引更多听众和读者,内容也可以不断向外扩散,影响更多人。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媒介的关键作用逐渐淡化、消失。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及用户之间的界限越趋模糊,甚至互为作用。内容和用户就像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

2. 过去在垄断的时代,权力专制有很高的技术门槛,所以控制媒介最重要,因为媒介为王。掌握了媒介,就有话语权。到了互联网时代,自由竞争,开放多元,信息非常丰富。这时内容最重要,只有优秀的内容才能突围而出,可以说是内容为王。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泛滥带来新的问题和困扰。打个比方,内容很棒和优秀的,就像是大餐、美食、健康食品,但是世界被便利快捷的垃圾食品包围,所以东西再好,也没办法送达给我,对我没有任何效益。因此,内容、媒介和渠道虽然重要,但是如何有效地送达用户最为重要。

3. 在基督教的传播上,即便仍然以内容为王,但是“为王”需要有前提和条件。有领土、有人民就是王,否则只是光杆司令;另外也要具备有效的治理和外交。同样,优秀的内容需要有受众、平台和跟社会对话的能力,并且透过先进的技术和通畅有效的传播,方能更新生命和文化,形成真正的属灵影响力。所以,在新媒体时代,特别要重视的就是传播的有效性。 

二、高度处境化

A. 概念简介

1. 高度处境化是指福音和教会尽量符合既定文化处境的过程。我们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宗教的时空处境,基督教的传播跟学术研究、神学教育、讲道、崇拜一样,都必须切合处境。在新媒体时代,只有高度处境化的传播才是最有效的。

2. 高度处境化既针对受众群体的文化处境(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背景都相似,但也很不同),同时也针对受众的具体处境(每个人喜怒哀乐的情况和时间都不同),而且大家用的都是不同和特质不一样的工具及平台。要传播更有效,就需要熟悉不同平台的特质。另外,高度处境化的传播也重视传播过程中各环节的整体性和相关性,不会只是强调内容或媒介。

3. 简单来说,高度处境化的传播就是要在对的时间,向对的人,说对的话,达到对的效果,集中体现在内容、传播、技术和文化处境化4方面。 

B. 内容处境化

1. 内容要“接地气”,所以必须深入了解受众的生活和处境,同理共情,并且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述。上一课提及的文章〈都在一条船上〉就是同理共情的典范,可说是基督教公共传播的经典案例。

2. 在内容处境化方面,要把握以下的基本原则:

a. 不要只做文化的消费者、结构的批判者,要更主动去做文化创新者,更有主动性去生产内容、创造内容,甚至引领内容的创造。

b. 在文化内容的媒体创作上,要针对不同的语境特色,例:各种亚文化、部落文化。需要向什么人就说什么话。

c. 公共社会的文化—在公共议题、社会公义及关系到全人类的事上,基督教需要表达关注和关怀。

d. 高雅文化—基督教需要创作出自己经典的、优秀的作品,如文学、小说、剧本,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基督教在华人文化中仍未深入扎根,所以大家要努力在各方面、各层次、各领域创作。 

C. 传播处境化

1. 传播处境化的不二法则就是热点!现在是信息过剩的时代,而人的注意力有限,所以只会集中在热点话题上。传播处境化必须抓住热点,针对热点问题反思和回应。

2. 传播处境化是个非常不容易的挑战,因为要又快又好。有几个原则可以掌握:

a. 受众接触原则—要设定传播的对象。受众的画像越清楚、具体,文章和内容生产也更有目标性和准确。

b. 媒体选择原则—依照受众来选择合适的媒体。必须依照影响性的层级来评估可以投入的资源,运作有效的媒体。一网打尽是不可能的。

c. 内容传递原则—内容取向应该以性质、有趣的为主。

d. 信仰选择原则—选择什么样的平台很重要,因为平台有本身的前设和立场,或者有由用户形成的固定立场。除非有特别的原因和目标,否则在平台的选择上应该更注意契合自己的定位和需要,免得在不适合的平台上造成不佳的效果。

e. 避免使用不当的内容,也要注意版权问题,这样才能让内容在信仰上站立得稳。 

D. 技术处境化

1. 技术的发展为用户带来更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体验,将来也会为媒体宣教带来极大的改变。基督教传播特别需要深入了解这个趋势,并且主动应用。如何使内容能够送达目标受众,技术处境化是最关键的。了解平台、善用工具仍然非常重要。

2. 注意不同地方习惯使用的平台也不一样,中国用微信,台湾用line,不同年龄层的习惯也不一样。虽然大趋势是相同的,但因为平台不同,受众也越来越细分。平台的差异也意味着内容的生产要更加细分,一网打尽的产品可能没有了,而是要用不同的钩钓不同的鱼。这也意味着对用户的了解要更加深入,影响的层面也会更深入。

3. 从宣教的角度看,这是必要的成长。过去常用的衡量标准是以量取胜(例如一次影响多少人),现在却逐渐转移到着重质量。 

E. 文化处境化

1. 基督教的传播不会停留在对个体生命的翻转,也致力于更新和转化群体普遍性质的文化,把基督教的内涵,以适合当地的文化和处境,以新的形式或符号表现出来。

2. 对华人来说,《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就是文化处境化最完美的案例。例:“合乎中道”(罗12:3)一词的翻译,就借用了中文语境中大家熟悉的“中庸之道”,让人能够很快了解其本意。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倾向负面,说明了文化的变迁,但这并非中庸之道的本意。这也是我们读经、解经需要注意文化处境的重要原因。 

F. 宗教改革的案例

宗教改革对基督教的传播有非常重要的革命性意义,特别在高度处境化的策略上,可以有很多学习:

1. 对新技术的重视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为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带来重大的影响。

2. 善用民谣、木刻画—它们类似今天的图文、音像和多媒体的传播形式,使宗教改革运动深入社会各阶层并且赢得人心。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和其他改教者更主动调适,使用受众最能接受的语言(德语)和形式来传播。

3. 对公共性的重视—路德并没有把《九十五条论纲》放在神学院的论坛作学术研讨,而是贴在教堂门口(相当于公共论坛)。经过广泛的传播,事情成了一场公共讨论,最终使宗教改革运动不仅带来基督教的归正与复兴,甚至直接促进整个西方文明的进步和转型。

G. 小结

要再说明的是,正如我们推动处境化的神学与实践时,往往过犹不及,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这是必须的功课和道路。要明白在新媒体时代,只有高度处境化的传播才能达成有效的传播。同时要记住:高度处境化不是目的,而是策略;不是迁就,而是俯就;不是迎合,而是调适;不是效仿世界,而是效法基督;不是讨人喜悦,而是荣神益人。 

三、从彼得的异象看高度处境化的传播

耶稣传道是非常典型的高度处境化。他对税吏和有钱人讲道,用了大量金钱的比喻,因为那是他们最关注的热点和痛点;对撒玛利亚妇人(约4:1-26),就针对她的个人生活,更利用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做切入点。神对人的启示和传播也是高度处境化。徒10章记载彼得关于能吃不能吃的异象,非常幽默和形象化。这个异象对彼得很重要,改变了他整个观念和个人的服侍、对神向犹太人的心意的理解,也对教会的建立和宣教产生最重大的影响,可说是高度处境化的传播的经典案例。神是怎样藉着这个异象有效地传播? 

A. 时间

1. 正午—是彼得肚饿的时候。饿了,是彼得具体的处境,他所关注的是吃。

2. 人家正做饭的时候—彼得饥肠辘辘,闻见人家做饭的香味,肚子可能已经在“抗议”了。

3. 彼得祷告的时候—是他选择亲近神的时刻。 

B. 内容

神给彼得一大堆他认为不能吃的东西,吩咐他起来杀了吃,足以让他重视。事情也一连说了3遍。 

C. 方式

神不仅解释,而且用异象显示,让彼得真切的看得到和摸得着,印象非常深刻。 

D. 验证

哥尼流对异象的验证,让彼得切实认识到神所启示他的意义,并且带来他生命的改变。

神体恤人的软弱,调适自己来俯就人,以我们能够明白的方式启示他自己。传福音的人,岂不是也应该如此效仿主吗?道成肉身可说是高度处境化的终极事件。高度处境化不是要创造一个福音,或者以为福音的大能有所局限;相反,高度处境化是我们每个效法基督的人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