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新媒体宣教的展望(稍后附上讲义) 

跟其他技术或媒体形式相比,新媒体的历史很短,只是十几年,但是发展迅速,变化多端,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教授规律、理念和原则,而不是某个平台的技能和技巧,因为在网上有很多教程可以学习。这也是新媒体对教育带来的具体影响,很多知识如做菜、运营微信公众号都可以自学。期待透过学习这个课程,对基督教公共传播的认识、对传播伦理的理解,帮助同学更掌握新媒体平台,有信心面对未来不断的发展,并激发我们对新媒体宣教的信心和热情。

一、 新媒促使教会成长为宣教使命型的教会

新媒体对宣教范式带来巨大影响,使“人人皆宣教士”成为可能。这是新媒体对教会建造和宣教带来的最重大影响,促使教会成为宣教使命型的教会。 

A. 宣教使命型教会的理念

1. 教会的使命就是宣教,应该是以宣教为中心驱动的。宣教使命型教会英文叫“missional church”。“Missional”可说是个新词,意思是与宣教相关的,具有宣教使命的。当我们使用“宣教的教会”、“宣教使命型教会”,或者是“宣教的生活”(missional living)等字眼时,指的是神藉着圣经所吩咐的使命和生活方式。而教会为了神的荣耀,着意地按照神定规的方式,完成神交托的大使命。

2. 宣教使命型教会认识到自己是处于异文化或多元化的社会,所以不再单单追求个人的灵性成长,或是把别人带到教会里就已经足够,而是以福音使者的身分与文化对话。这是新时代宣教士的概念。宣教不再只是教会活动的一部份或小部份人的活动。宣教为教会的使命下了定义,使教会从只有宣教计划的教会(举办暑期短宣活动及支持一些宣教士等),或者只有宣教委员会的教会,变成一个宣教使命型的教会。 B. 信徒皆祭司+人人皆媒体=信徒皆宣教士

1. 当未信者和基督徒交往,看到基督徒和他们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读同样的杂志,为同样的问题挣扎时,明白到基督徒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离群索居。信仰的实质,是从基督徒面临同样的问题所做出不一样的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新媒体是最典型、最浓缩的呈现。我们在朋友圈所反映的生活,有没有反映出身为基督徒的不同呢?宣教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我们怎样活,就反映出我们怎样相信。

2. 500年前,宗教改革带来最大改变的观念是信徒皆祭司;500年后的新媒体时代,最大的改变就是人人皆媒体。信徒皆祭司加上人人皆媒体,等于什么呢?岂不就等于信徒皆宣教士吗?

3. 宣教士有5个基本角色:基督的大使、真理的传达者、爱心的使徒、和平的使者、文化的使者。在新媒体这个最近也是最远的禾场,这个抢夺人注意力最激烈的战场,这个充满未得之民的最大未得之地,所需要的工人是最多的。可惜,要收的庄稼多,可以打发的工人少。我们往往觉得媒体是专业人士干的,门槛很高,但是新媒体大大降低了媒体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门槛。一台手机就相当于过去的一个卫星转播车。或许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看不上─认为只有跑到非洲、中东才算是宣教?还是因为觉得宣教需要特别的呼召?

4. 我非常支持和认同传统的宣教,但是我认为宣教是每个信徒的使命。我们成为基督徒时,就已经领受这使命和托付。新媒体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理念与实践的平台,只有过宣教的生活,才会有宣教使命型教会。即便我们还是把传统的宣教定义为“宣教”,但是在新媒体的宣教活动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训练和装备。因此,今天每个教会、每个基督徒都应该重视新媒体宣教,去领受呼召,活出所信,不负所托。 

C. 听友“小鸟”的见证

1. 正是因为听友“小鸟”的激励,使我下决心专注开展新媒体事工。她寄来几封电邮,里面充满了抱怨。某次回信,我忍不住“用爱心说诚实话”,客气而直接指出她可能的盲点。她回信说:“这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我活了20岁,从来没有人对我这样说过。”我很诧异,难道家人、亲友都没有提醒过她吗?她又说:“我觉得你的节目很好,能够帮助我。所以,我很希望把这些帮助过我的节目放到网上,让那些和我有同样问题和困惑的人,也可以听到这些节目,得到启发。”

2. 当时我正为开展新媒体事工缺少人手而困扰犹豫,所以觉得神垂听了我的祷告!她又说:“只是很抱歉,我打字比较慢,可能没有那么快。”20岁的年轻人,打字还有慢的吗?我就说:“不会吧,我相信你们都很棒。”她说:“唉!真的对不起,因为我是用鼻尖和下巴来打字的。”我才知道原来“小鸟”听友是脑瘫患者。如果早知道,我就算有再大的爱心,也不敢跟她说诚实话。更没想到,神是这样回应我的祷告─用一个最不方便打字的人,成为我们开展新媒体事工的第一位义工。后来在“小鸟”的带动下,参与节目听写的义工高达50多人。他们许多位今天仍然坚持这样服侍,也有人已经成了主持人或同工。

3. 后来我们探访“小鸟”,亲眼见到她,才明白她面临的挑战比想像更艰难。后来,因为她对网络世界的熟悉,就开了网店卖当地的土特产,成为全村的榜样。再后来,她结婚了,刚刚还生了第二个孩子,真是不可思议。她就是一个神迹!

4. 既然“小鸟”可以参与新媒体宣教,你也可以,每位弟兄姐妹都可以。

二、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教会的挑战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把中国以至世界各地的教会都逼到了线上。从初期相关工具的使用课程,到实际牧养和宣教挑战的讨论,以至于圣餐、圣礼和教会论的神学讨论,新媒体事工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随着疫情受控,教会逐渐恢复现场聚会,大家对新媒体也有了一定的体验,会不会觉得不过如此?如果是的话,就白白浪费了这场疫情。 

A. 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1. 现在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阶段,新冠肺炎疫情没有促使革命停止或者暂停,而是使它加速发展。这场疫症是对未来社会的体验和预演。高速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突飞猛进,很快会进入大规模应用的阶段,也会对我们的生活形态产生直接影响,带来巨大的变化。

2. 以新媒体来说,过去十几年都是以社交媒体和手机为主要特征,但很快就会看到媒体平台工具将不再限于手机。万物皆媒体,当然对传播和教育等都会产生革命性影响。例:VR、AR、HoloLens的虚拟实境及增强实境技术,很快会进入应用阶段,把虚和实进一步融合起来,使传播更加亲历其境,感同身受,学习也更加潜移默化。

B. 教会须重视科技、艺术、美育的提升

人会更加重视感觉,这种对体验的重视,反映了人的自我中心。再加上社交媒体的智能陷阱,会诱导及引导人的行为,异端、邪教、蛊惑人心的学说会更泛滥。面对这样的发展,教会要特别重视科技、艺术和美育的提升,学习怎样透过艺术呈现和传承纯正的教义。 

C. 基督徒须提高分辨能力及更新世界观

1. 美国当代基督教哲学家沃尔特斯夫(Nicholas Wolterstorff, 1932-)指出,现代社会的趋势是商业化和政治化,教会要避免这些倾向。2. 基督徒要提高分辨能力,既在圣经真道上扎根,也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警醒反思,更要重视世界观的更新。过去我们往往以为把救恩传出去,传福音、宣教的任务就完成了;但是,有效的传播和宣教是生命的更新和改变,而这改变体现在世界观的更新。

3. 基督教的世界观让人更完整和真实地看清世界,并且帮助我们找到不同意识形态上左右我们的,但同时可以实现我们的信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或在公共领域发声时,基督徒要注意为科技和媒体的发展提供伦理建设,而不是简单地提供意识形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态度和手段也要符合目的,活出所信。 

D. 仰赖圣灵的工作

1. 宣教就是对神的颂赞,是要神得着荣耀。因此,最重要的是每个时代都要仰赖圣灵的工作。听友“小鸟”不但激励我全心投入新媒体事工,也启发我突破广播本身的局限,使我当时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她的背景,在回复问题和困惑时却用爱心说了诚实话,轻声说了重话。

2.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更多了解她的处境,便不会那样向她说话了。感恩的是,虽然广播有限,我也很软弱,但是神使用我们的有限和软弱,使我所说的不但没有绊倒人,反倒一言惊醒梦中人。这就是圣灵的工作。在新媒体的传播和宣教过程中,我们肯定要努力追求高度处境化,因为神也是如此让我们明白他的心意;同时,我们也要仰赖圣灵的工作。 

三、无论得时不得时

1. 保罗在提后4:2说:“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很多人在理解保罗这段劝勉时,会侧重在“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强调传播福音的迫切性,在各样环境下都要积极地传扬。诚然如此,但我更体会到“无论得时不得时”更是就着“总要专心”来说的。

2. “总要专心”在原文的意思是要常常做好准备。换言之,保罗深知传播福音的迫切,但是他也明白传道的时机与场合的重要。尽管时间和场合是人不能掌控的,但是我们可以常做准备,并等待、培养、创造和抓住机会。所以,在传道方面,保罗强调要有百般忍耐的品格和各样的教训。

3. 无论得时不得时,要专心,常做准备,务要传道,这是我们当尽的本分;至于何时是“得时”,何时是“不得时”,我们并不知道。往往在我们眼里,田里只是刚发芽的大麦,一片绿油油;但是在耶稣看来,却是庄稼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只有他才真正知道得时不得时,因为他是时机的主,是时间的主。

参考书目 

编撰本课程时,参考和引用了《网路宣教课程》中一些讲员的内容,包括邱慕天、白崇亮、杰瑞、张强、崔约瑟。另外,也参考和引用了以下书籍,并推荐学员阅读,其中标注*的为本课程必读书目。

1. 安平等。《调适、平衡、见证:当代基督教的公共传播》。芝加哥:普世佳音,2016。

2. 安平等。《暂停还是快进:2020新冠疫情下的教会与新媒体》。芝加哥:普世佳音,2020。

3. 《走进公共、深入处境:新媒体时代基督教传播的策略指引》。芝加哥:普世佳音,2017。

4. 沃弗着。黄从真译。《公共的信仰》。台北:校园,2014。

5. 陈尚仁。《21世纪教会伦理学》。台北:校园,2021。

6. 凯勒着。李晋、马丽译。《慷慨的正义》。上海:三联,2015。

7. 恩格着。白嘉灵、郭惠琼译。《当代教会传播》。台北:华神,1986。

8. 董家骅。《21世纪门徒现场》。台北:校园,2019。

9. 《基督徒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报告》。芝加哥:普世佳音,2017。

10. 《基督徒微信公众号阅读研究》。芝加哥:普世佳音,2018。

11. 《Being Church, Being Media: 新媒体教会案例学习》。芝加哥:普世佳音,2017。

12. Fortner, R. S., ed. Ethics and Evil in the Public Sphere: Media, Universal Values and Global Development. Cresskill: Hampton, 2011.

13. Rodgers, Ronald R.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Journalism: The Pulpit versus the Press, 1833-1923. Missouri: University of Missouri,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