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南洋宣教策略

当马礼逊初到中国传道时,中国的福音大门已经向外国的传教士关闭。当地政府对外国人有许多限制,为马礼逊的传教之路带来不少挑战,以致他要改变传教的策略。

一、开拓南洋

1.  当马礼逊从英国来到广州后,当地政府不允许传教士传福音。为了名正言顺地待在中国,他选择接受一份翻译员的工作。当时的中国对于外国人还有很多其他限制,比如不能学中文、不能出版文字等。所以当马礼逊出版第一本中文圣经书卷《使徒行传》时,为了不被人发现其中的内容,就制作了一个假的封面来作为掩护。

2.  马礼逊来到中国几年后,伦敦差会派米怜(William Milne, 1785-1822)到中国协助马礼逊宣教。米怜本想和马礼逊一样去做翻译员,以便留在中国。可是马礼逊认为不可,因为翻译员的工作任务复杂,会影响米怜的宣教事务。于是马礼逊派米怜到马六甲向当地华侨传福音,希望通过他们把福音带回中国。

3.  虽然这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但是也成为马礼逊宣教事工拓展的契机。他们不单在马六甲建立了印刷所,还建立了英华书院,而那里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宣教中心。

二、第二代传教士与“4人小组译本的功败垂成

1.  在马六甲,米怜渐渐收到很多华人读者反馈,认为马礼逊翻译的圣经不太好懂。于是,米怜开始策划出版华人能够看得懂的圣经资料。马礼逊是第一代传教士,用音译来翻译圣经词汇;米怜等在南洋出身的第二代传教士,翻译时却比较偏向意译,从华人的语言习惯来翻译圣经。

2.  1842年之前,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并且因为米怜在马六甲的宣教工作,很多西方传教士就被差到南洋的其他地方,例: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便是其中一名传教士。他后来组成了一个4人小组,一同修改马礼逊的圣经译本。虽然最后这个译本没有公开出版,但是对后来的圣经翻译有很大影响。

3.  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 1803-1851)是在南洋传教的德国传教士,在中国还是封闭的时候,就找到很多方式去传福音。当大部份传教士还穿着洋服时,他是第一个穿中式服装、吃中国菜,深入中国人的生活里传福音的传教士。

4.  从马礼逊到米怜、麦都思、郭实腊,圣经的翻译还在继续。为了使中国人能够读懂圣经,神忠心的仆人不断在圣经翻译的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