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圣经唯一,版本则三

《和合本》的翻译历程(一)

一、上海大会

1.  从马礼逊的译本到不同译本的出现,圣经的翻译和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1843年,第一次来华传教士大会在香港召开,之后推出了《委办译本》;到了1890年,第二次来华传教士大会在上海召开,之后便有了《和合本》的出现。

2.  在每次来华传教士大会中,来自海外的传教士除了聚集讨论如何在中国大陆推广福音事工之外,还会讨论如何翻译一本可以统一使用的圣经译本。可是,尽管讨论一直进行,译名之争、文体之争及浸礼或洗礼之争等争论却一直存在。

3.  在第二次大会进行期间,各国传教士也就翻译圣经之事有一番激烈讨论。美国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 1836-1908)不想因为这些争论而耗费开会的时间,于是提出成立翻译委员会,由委员会讨论得出议案,其他与会者再根据议案来做决定。因此,来华传教士大会便成立了文理委员会、浅文理委员会及官话委员会,并且每个委员会根据各自的讨论结果分别进行圣经翻译。

二、3个译本的差异

1.  《和合本》的翻译改变了一些过去惯用的翻译方法,例:翻译员所用的对照圣经,从《英王钦定本》(KJV)改为《英国修订本》(ERV)。另外,也采用了《北京官话译本》的方式,让3个圣经工会共同拥有圣经的版权,以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神学理念来做修改,例:使用上帝。《和合本》能够被更多教会所接受,就是因为多元化。

2.  浅文理译本在1901年完成,是第一个完成的新约译本。但因为面对过多的争议以及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个译本成为3个译本中最快失败的,并且只翻译了新约。

3.  深文理译本在翻译新约的初期,因为组员之间理念不同而发生了很多争论,导致他们到了1905年才开始新约的翻译。到了1919年,圣经全书的翻译完成。但因为前有《委办译本》的成功,加上白话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渐渐普及,深文理译本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