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心声
当崇拜遇上“高新科技”(三)“新‧四大支柱”—课程主任万峰老师
科技融入崇拜时的“新‧四大支柱” 在现代制作中,荷里活式的“灯光!镜头!演戏!”(Lights!Camera!Action!)就是基本。现代教会的崇拜,渐渐新增声音、灯光、投影、摄录、后期制作、串流等岗位;而在这个网络世代,更加加入了文宣推广等社交平台岗位。我认为,“内容、牧养、推广、技术”这4个主要范畴成为我们的“四大支柱”。 内容:必须适切网络的需要 对于教会甚至普通人来说,能承担领导职责的人,通常展现内容并不是难事(当然是否能有趣地展现内容就是另一个课题)。但是,“内容”在这个网络时代,必须适切网络的需要,不是单单将现场的活动转发网上。虽然网友在早期也是同一群教友,但我们自己在网上的习惯和现场也有所不同,如何传递,反而是最关键的要素。网上的TED Talk演讲或许是我们未来讲道的模范,而预备讲章可能也不能只制作数张投影片去解决(编者按:TED是英语的缩写,指技术Technology、娱乐Entertainment和设计Design)。 技术:信任从事科技肢体 技术方面,大部份教会都拥有一定数量从事科技的弟兄姊妹(主要是弟兄),所以也没有太大困难。但从事科技的弟兄姊妹,有时并不属于教会领袖岗位,没有足够权限;而影音耗资甚大,教会领袖又不认识这些东西,有时会导致金钱运用和购买物品上绑手绑脚,甚至需要自资购买许多器材软件等。有时,购买物资测试是这个“尝试年代”(Trial and Error)必须的工序,领袖应该预留一定预算予该小组,并相信弟兄姊妹们也深爱教会,会谨慎运用资源。 推广:要将福音传得更远 华人教会对于推广很有介蒂。活动推广得太大力,大家感觉金钱不应这样花。记得一种较常见的说法是“有麝自然香”,“福音本身就有着一种魅力,会吸引万众归主”。我们不是否定福音的吸引力,而是以媒体、以生命为福音的魅力助燃,将它传得更远。 掌握数据改善质素 教会要明白,网络的资讯精准投放,导致它的反馈讯息与一般的模式不一样。记得在疫症开始第一次直播时,同工问我“今天崇拜有多少人观看?”,而我给她的回应是最高同时在线是多少,独立使用者多少,看过一分钟以上的人有多少。她忽然不知道如何回应,只想我给她一个数字。的确,网络直播的数据和教会以往聚会多少人参与并不一样,而碎片化的模式也让我们无法确定参与率与参与投入感。 我们要懂得分析数据和反馈,从中帮助自己未来改善制作的质素。今天,技术人才往往重视量化数据(quantitative data),却忽视质化数据(qualitative data)。由于大数据导致同温层出现,你的受众往往与自己的志向相投。除了要多重温自己的制作,坦然检视自己的作品品质以外,我们亦要邀请部份指定的受众,成为质化数据的提供者。 当中,我们不能忽视在质化数据中的“朋辈影响”,即是说,有时受众群体的一两句话,比我们整个制作带来的果效更深。为了提升质化数据的出现机率,如果主持人能够派出人手参与的话,不妨同时与受众互动,这就是近期出现团体影片观看功能(watch party)的目的。 牧养:科技成为牧养工具 最后的支柱是牧养,而网络牧养是最困难,而且最难量化的事情。如何帮助受众更加接近神?如何与受众同行?其实这些项目上所花的心思不比制作一次网上的崇拜低。不过,今天大部份教牧同工都熟悉社交和通讯软件,它们其实早已经是一种牧养的工具。但从崇拜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认识我们的羊”,也要让“羊认识牠的牧人”。 运用科技分享福音 认识我们的羊,对我来说,就是“对什么人,就作什么人”的心态(林前9:19-23)。我们所作的,目标就是要“分享福音的好处”。为此,我们需要钻研网络生态背后的处境,如何调整崇拜对网上群体说话(例如望着镜头说话,而不单是望着现场参与者),将礼仪调整至网上可以参与,例如将大斋期的蒙灰礼,可以变成洗手或洗澡祷文,即达到中国本色化“金盘洗手”与罪恶恩断义绝之意,也配合圣经“当悔改,信福音”的主题。 化危机为福音良机 “羊也认识牠的牧人”,意思即是教会要将自己的崇拜,形成一种特有的符号(iconic),吸引新的受众。特别是在今天所有教会都安排直播的时候,我们如何从大众之中突围而出?我们如何将这次危机,化成福音的良机?甚至教会会否考虑聘请同工,专责牧养网上群体,不强求网上群体实体化? 新酒与新皮袋 对于我这个在大教会规条下成长的人,谨小慎微,以法规为依归当然“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但正如我所说,建制(编者按:有规条与规模)与有机(有弹性与活力),应该互相结合。我相信,新酒可能真的需要新皮袋,但我也看见不少的“古迹活化”例子,所以我觉得教会面对新科技,仍然充满盼望。 网络的聚会,并不只是应付现今疫症,完了就算,而是转型的最好机会。近日我在阅读特斯拉、SpaceX(编者按:即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版人马斯克(Elon Musk)的故事,看到他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First-principle)为世界带来了许多颠覆性的科技。第一性原理就是说我们要掌握基本命题,先从根本对症下药,而非一窝蜂将崇拜直播就完成差事。 突破眼前计划未来 我记得在《建构崇拜》(Worship Architect)中的比喻:技术人员(technician)可以对自己所作的事情非常精通,但却不晓得原理;工程师(engineer)则了解事情的背后原理,却未能协同各个范畴;建筑师(architect)虽不一定理解各个领域实际操作,但却从整体的战略高度上,以艺术形式调整整个作品。今天教会并不缺少技术人员,工程师也理论上足够,唯独建筑师非常缺乏,也是教会栽培下一代领袖的重要方略。 或许这一刻,我们只关心既有群体未能回到教会的牧养需要,但网络事工绝对不只是将既有作品上载到某个空间,而是需要巧妙安排与经营;未来我们是否能够将网络的群体策动成为植堂的新模式?如何吸纳网上尝惯免费产品的群体,奉献支持这教会的事工?如果聘请同工负责,我们如何衡量其工作成效?还有许多许多问题,只能待时间和智慧一一解决。 尽心呈献神会使用 虽然教会已经迟走了一步,但我深信我们只是施洗约翰,修直铺平上主道路,为福音提供更加通达流畅的平台。我也深信,神必定接纳和使用我们以心灵诚实/圣灵真道完成的制作(production),因为正如礼仪书中所说,我们献上的地里出产(produce),神已经将之圣化为最宝贵的礼物:就是耶稣基督的圣体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