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探访时(When)、地(Where)、人(Who)

教会日常的探访工作

A. 探访的类型

1. 教会经常性探访

被访者一般是会友,这种探访是定期连续不断地进行。探访目的不外乎联络、关怀和消息互通。这类探访可周而复始地进行,让探访达到每一位会友。

2. 传道 / 服务性的探访

探访对象多是教会以外的人,在布道会前后进行,探访工作与布道会成效有着紧密的关系。会前可能是探访员派发宣传品,会后则按着留下联络地址的人逐一跟进。有些教会较为着重服务,所以会派探访员到监狱、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希望将爱和关怀带给受访者,有些还藉此与受访者建立关系,把他们引进教会,使他们认识神。这种探访把传道和服务结合,结出福音果子。

3. 特殊探访

最常见的是探病,地点可能是家庭,亦可能是医院,所以探访者最好能接受一些训练。特殊探访还包括个案介入或跟进。


B. 探访对象的特点

1. 信徒:不管教会要走团契或小组牧养模式,教会都应建立一套牧养关怀体制和牧者同工,以被牧养的对象来看,目标是让遇到困难的会友、新朋友、初信者、社区朋友、较少来的会友,都得到特别的牧养,并且不忽略一般会友。既然时间有限,牧者可以限定能排出来牧养关怀的既定时间,这是在紧急重大事件之外的例行牧养关顾时间。牧者时间有限,无法照顾每一位,可以将牧养关顾的工作分给小组长、团契同工等。但就会友的感受,被同工关心或被牧者关心仍然有差别,每一位会友都希望自己能被牧者关心。

2. 病人:先要知道甚么是最适当时候及探访人数。

探访时间宜短,因为病者身体软弱,况且受访者还会有其他亲友到访,太多时间会影响别人。探访者最好耐心聆听,让病人说话,因为这样已给病人和家人很大的安慰。身体接触方面应视情况而定,最好由病者主动。如果要带食物或饮料探访,应先向家人查询情况,因为不知道病人是否能进食或有甚么食物禁忌。

3. 丧家:如果能够在丧礼前探访是最好的,因为这样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忙和指导。探访员要保持严肃,不可随便嬉笑,如果表现太轻松愉快,会给人一种做惯了、例行公事、麻木、不能与主家设身处地的感觉。探丧家最大困难在于不知说甚么才是合宜,有时无声胜有声。丧家有时会有激烈的情绪表现,探访员不可争辩,待适当时机才给予辅导,丧家还可能会面对其他实际问题,探访员需要敏锐地了解需要,尽可能提供协助。

4. 老年人:老年人生活在另一个天地,他们的观念、生活习惯和处事方法与现在不同,这种差异造成他们与现实世界有隔阂。探访员要忍耐,也不必期望有甚么良好反应和倾谈,先要付出自己的爱心和关怀,让对方慢慢领受。

5. 弱能者:他们因先天或后天造成的身体缺憾,很容易有情绪问题,探访者不可用可怜的态度对待,应该用平等态度与他们建立友谊,把他们看作正常人,发掘他们兴趣,并且用爱心鼓舞他们做人的信心。

6. 精神受困扰者:精神困扰原因很多,例如学业事业失败、失恋、失婚等,探访员的责任不是去帮助他解决精神问题,因为都不是专业,探访员是要发现,然后转介,并且给予适当的关怀,使他们得到帮助,那么一定会拯救很多不幸的生命。

7. 未信者:在布道性的探访中,不信者通常会产生一种怀疑好奇的心理,这种心理更产生好辩的行为,所以探访员不要用说教式的态度和教训式的口吻,因为这样会招抗拒,败坏听见的人。

8. 个人或家庭有突发事件例如家庭纠纷、亲人突然离世、遇上灾难、情绪问题、自寻短见、破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