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 约翰壹书(一)概论及约壹1:1-4

一、引言

1. “约翰书信”是约翰壹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的合称。传统上认为这3封书信是使徒约翰写的。

2. 绝大部份学者都同意,约翰书信是针对当时教会面临的处境和问题而写成的。但是,书信的信息仍旧适合每个时代的教会,帮助基督徒对自己的得救有确据和把握。

3. 约壹513提到约翰书信的最基本目的,也是约翰书信的写作目的,就是让人有得救的确信。

4. 约壹11-4是约翰壹书的序言。

 

二、作者使徒约翰

A. 内证

1. 作者在开场白中,宣称自己是目击证人(约壹113)。

2. 约翰福音和约翰壹书用词相似,例:道、光明和黑暗,约壹513=约2031等。

 

B. 外证早期教父的认可

1. 第一位指名提到约翰是作者的,是希拉波立的帕皮亚(Papias of Hierapolis, 约60-约130)。

2. 教父爱任纽(Irenaeus,约130-约202)清楚把第一和第二封信的作者归为约翰,是主的门徒。


三、写作目的及背景[47]

约翰壹书的写作目的是对抗异端。

 

A. 幻影说(Docetism

1. 否定耶稣的人性,认为他仅有神性。“幻影”这个名词由希腊文动词“dokein而出,是好像的意思。

2. 斯托得(John Stott, 1921-2011)解释这个主张,指他们认为耶稣不是真正的人,只是看起来像人,来到今世只是一个幻觉;或更正确一点说,是显现。

 

B. 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

出现于1世纪末、2世纪初。“诺斯底”一词在希腊文的意思是“知识”,说明了诺斯底主义是个哲学系统,建基在希腊哲学之上,并发展出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两个极端。

 

C. 克林妥主义(Cerinthianism)

克林妥(Cerinthus, 约50-100)提出,耶稣是在受洗时成为基督,而基督在十字架上断气前离开了耶稣。换句话说,耶稣是普通人,是真正有身体的,但他不是道成肉身,而是在受洗的那一天,基督透过圣灵降临,与他同在,他就变成耶稣基督。后来,基督在十字架上离开了耶稣。当神性的基督离开时,人性的耶稣惊叹:“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可1534)。

                                                                      

 

新约时代的异端

错缪

分类

行为上的错缪

神学上的错缪

衍生

极端

刻苦己身的

修道主义

纵欲主义

幻影说

克林妥主义

内容

因为身体是邪恶的,所以必须透过不断受苦的过程,去掉自己的邪恶。

既然身体是邪恶的,而身体和灵魂又是分开的,人无论做什么事,灵魂都能保持纯洁不受污染,因此可以尽量放纵身体的欲望。

认为身体是邪恶的,圣洁的道不可能与人的身体合而为一。所以耶稣的身体不是实存的,只是幻影,是看起来像真实的身体而已。强调耶稣神性的部份,否定他人性的部份。

把基督耶稣分为:

1. 人性的耶稣─透过传宗接代和一般的生理过程而出生的人物,只是个品行较好的人而已。

2. 神性的基督─在耶稣这人接受洗礼时,天上的基督降临在他身上;并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基督离开了耶稣。

辩证

约翰书信特别针对“纵欲主义”的错缪而产生的行为进行辩证。

基督论:

1. 耶稣是道成肉身的。

2. 是使徒“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壹1:1)

 

 

四、约翰壹书写作结构分析

1. 要在约翰壹书找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构相当困难,许多学者甚至认为这是新约书卷当中最困难、最麻烦的。学者布鲁士(F. F. Bruce, 1910-1990)说:试图从约翰壹书追溯一个一贯的脉络,从来就没有人成功过。

2. 约翰壹书的结构难于理解,其中一个原因是要还原当时的处境相当困难,以致难于把握。一般来说,学者是透过经文和时代背景来还原当时的处境。

3. 一般认为,当时的处境是受到诺斯底主义的影响。诺斯底是个希腊词,原意是知识,所以“诺斯底主义亦即与知识有关的主义。约翰书信特别针对诺斯底主义作辩证。

4. 诺斯底主义的错缪有二:行为上的及神学上的。诺斯底主义假定物质(例:身体)都是邪恶的,作为其哲学思辩的基础。

 

五、写作地点

早期教父指出,约翰壹书是约翰晚年在以弗所写成的。[48]

 

六、写作对象

1. 写作对象是小亚细亚(或更缩小范围至以弗所)的ㄧ些教会或个人。[49]

2. 约翰壹书没有明确的受书者,也没有按照一般书信的格式。它不像新约圣经中的大部份书信那样,有书信的引言、问候。书信一开始也不像是正式的讲章,气氛比较像牧者对着会众说话。

3. 这段开场白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约11-18生命见证”等字眼,成为约翰福音和约翰壹书之间的一个关联,两者同样把焦点放在一个中心人物身上:耶稣。

 

七、写作时间

1世纪末。

 

八、序言约壹11-4

从文法的角度来看,约壹11-4是由一个句子组成,主要的动词是“,在约壹13才出现。

 

A. 约壹11-2─道成肉身及其历史真实性

1. “从起初”可能指:

a. 创世之前的起初(约11)。

b. 福音传扬之初,或耶稣在地上事工开始的起初(约壹31111。由于约壹11有5个平行子句,即起初原有的”、“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和“亲手摸过”,因此“起初原有的必是指耶稣在地上之时,这样门徒才能“听见看见摸过

2. “生命之道”─“生命是所有格,用来解释。道就是生命。

3. 针对幻影说从约翰书信的背景看,约翰控诉的对象是那些否认耶稣道成肉身事实的敌对者。因此,约翰以见证人的身分来证明他以下所说的真实性:他曾经和那位“起初与门徒在一起的耶稣同在,并且听见过他,看见过他和摸过他。

 

B. 约壹13-4─书信的写作目的

1. 约翰的写作目的不是神学辩论,而是希望能与人、与神团契,而且这团契是喜乐充足的。

2. 整个序言的重点在“传给两字,告诉读者作者所传扬的是以下3点:

a. 神先存的荣耀:生命之道(约壹11

b. 耶稣真实的人性

c. 神所彰显的生命(约壹12

3. “传给的目的

a. “使你们与我们相交”(约壹13)─“相交词在圣经中出现20次,而在约翰壹书即出现4次之多。相交具有极重要的真理。基督徒的生命并非孤立、与世隔绝的,而是和所有信徒共有、分享的生命。“相交”的词根是参与之意。约翰更进一步指出,“分享参与并非仅限于基督徒之间,而是我们也跟父神和耶稣基督一同相交。耶稣基督也愿意和我们相交,一同参与我们生命中的每个过程。

b. “使你们的喜乐充足”(约壹14)─这种喜乐必须从基督里真正的相交而来。换句话说,一个孤立、隔绝的基督徒,无法成为快乐的基督徒。“相交的结果是让人的喜乐充足。



[47] 卡森、穆尔,页669-670。

[48] 吴道宗:《约翰壹贰叁书(卷上)》,天道圣经注释(香港:天道,2007),页44-45。

[49] 卡森、穆尔,页664:“约翰于主后66-70年间迁到以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