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解经大不同

一、基督徒如何回应同性恋者的提问?

A. “你们这些基督徒常常说同性恋是罪,你们只懂用圣经来歧视人,侮辱人。”

模拟答案:“我相信你误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信念。基督徒相信圣经所说的,就是同性行为、奸淫,以及一些不正当的性行为都是罪。这是信仰,不是歧视他人。”

B. “我的性倾向是喜欢同性,这是很自然的。神创造你是异性恋,创造我是同性恋,所以,我只做我顺性的事,为何会是罪呢?”

模拟答案:“按我所知,异性恋、同性恋倾向的原因很复杂,科学家也没有一致的结论。我理解你感受到自己有同性吸引的倾向,但这并不代表神创造你是这样的。圣经没有指责同性恋倾向,但神对一些异性恋或同性恋的行为都有禁令。在信仰的层面上,我跟你的看法是不同的。”

C. “我就是喜欢同性,你叫我怎样可以喜欢异性呢?”

模拟答案:“我明白的。的确有些同志过着同性恋的生活,但有些却基于自己的价值观,觉得同性恋生活不适合自己,所以离开了同志圈子。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我一直看你是我的朋友。”

D. “你不认同同性恋行为,就是不接纳我。”

模拟答案:“坦白说,一个人怎可以百分之百认同对方的行为呢?我也不会因为你不认同我某方面的行为,就说你不接纳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需要磨合,也有些事情是可以互相迁就,达到共识的。“不认同”不一定就是“不接纳”。如果要看一个人是否接纳另一个人,就应该看他怎样对待对方,而不是定一个标准作为测试:你不认同我某方面的行为,就等如不接纳我。神爱每一个人,但神不是百分之百接纳我们所有的行为。

E. 小结

1. 每个情况都是独特的,可以有不同的回应方式。要按着你认识对方的程度、当时的气氛等,运用智慧,作合适的回应。

2. 美国好莱坞电影布景设计师贝克特·库克(Becket Cook),是公开出柜的好莱坞名人之一,但后来他信了耶稣。某天,他走进洛杉矶一间咖啡馆,打算窝在角落工作,没想到身旁有一群正在读圣经的基督徒,引起了他的好奇,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因为在洛杉矶没有多少人会带着圣经阅读……但是我已笃定不想让神干涉我的生活。那时我还很庆幸自己不是基督徒。”但是,最终库克还是忍不住上前攀谈:“你们是基督徒吗?”就此展开了一场讨论。当提到“基督徒是怎么看同性恋的?”,库克想知道他们的反应。“他们竟直言不讳地说,这是罪。”这个不扭捏的答案,赢得了库克的尊敬。“老实说,我欣赏他们的坦率。”那群基督徒顺势邀请他去教会,他也如期赴约了。这是神的工作。

3. 有时,我们不知道怎样回应同志朋友在信仰方面的提问。真的,没有最好的答案,但是,不需要争论。要尊重对方与我们的看法不一样。

二、什么是同志释经?

圣经对于同性恋的教导是鲜明的,有5段经文直接提及同性恋行为:创19:1-11;利18:22,20:13;罗1:26-27;林前6:9-11;提前1:9-10。这5段经文提到同性恋行为是罪。但有些支持同性恋的学者对这5段经文有不同的理解,称为“同志释经”。今天选林前6:9-11这段经文详细解释,让大家对“同志释经”有个初步的概念。其实林前6:9-11和提前1:9-10很相似,都出自使徒保罗,有人称之为“罪恶清单”。当中有两个字最具争议性,就是“娈童的”(malakos)和“亲男色的”(arsenokoites)。

A. “娈童的”(malakos)

1. “malakos”在原文是形容词,意思是软、柔软。大部份学者都接受这个词的意思,引申到指男性同性行为中“被动”的一方。

2. 但有同志学者说,这个字可以指涉一系列的行为,当中的意思只是“女性化”,所以也包括异性恋者,并未特别局限于同性性行为(Dale B. Martin)。

3. 不过,林前6:9-10列出一连串不能进入神国的人,所以如果把“malakos”译作“女性化”是说不通的。“malakos”这个字与“奸淫”、“亲男色”在一起,都是牵涉性行为的。因此,可以合理地推断,保罗所说的“malakos”(娈童)是包含性行为的(Robert A. J. Gagnon)。

B. “亲男色的”(arsenokoites)

1. “arsenokoites”(亲男色)这个字是复合字,是保罗自创的,由“男性”(arseno)加“床”(koites,性行为的意思)两字组合而成。大部份学者认为,这可以追溯到利18:22和20:13在《七十士译本》(旧约希腊文圣经)中的翻译。这个字是男性名词,因此是指向男男同性性行为中主动的一方。

2. 这就证明保罗自创一字不是无中生有,不是没有逻辑和根据的。保罗追溯利未记的经文来自创一字,显示他所说“亲男色的……不能承受神的国”,是来自旧约中神教导的原则,不是保罗自己的原则。同性性行为违反了神的创造秩序,新约圣经是基于旧约的创造论来反对同性性行为,因为创造论不会因时代的不同而不适合。

三、信徒的对应

A. 创造论的重要

神造人是尊贵的,因为人有神的形象,人也可以与神沟通。神创造万物是有秩序的,各从其类,人和其他动物也是有分别的。但是,人要承认自己是受造物,而同性性行为逾越了创造者为人所创造的秩序,也就是否定和冒犯了神的工作。人在性向挣扎或苦难中,有时是难于理解和接受神的主权。神的确有主权,因为他是创造者。例:苹果电脑公司作为苹果电脑的创造者,必定对自己创造的电脑有既定的程式,目的是让创造的产品用得好。同样,神创造了男人和女人,人也要按着神创造的秩序来运作。

B. 预表转移

1. 有些同志释经学者指出,文化是会改变的。圣经是远古的世界,因着当时的文化,有很多禁令当时要遵守,但现在的世界不同了,就不用遵守,例:献祭条例、食物条例、衣物条例、洁净礼仪。这些条例现在都不用遵守,为什么关于同性性行为的条例现在要遵守呢?他们以文化不同了,就把同性性行为合理化。

2. 关于新约与旧约的关系,在释经上有个词叫“预表转移”。预表是“现在”回头看“以前”,就是从新约的经文回头看旧约,得出一个“转移式”的释经安排。

a. 利未记的献祭条例、食物条例、洁净条例,今天已经不用遵守。因为耶稣已经来了,开始了一个新纪元。耶稣被钉十字架,就是一次献上,永远有效(参希伯来书)。这就是预表转移。因着耶稣所成就的,今天我们不用献祭。新约已经处理了这个问题。徒10章记载使徒彼得见异象,叫他吃不洁的食物;耶稣也曾说,凡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太15:11)。食物的规矩,在新约时代已经不用遵守,任何食物都可以吃。这就是预表转移。

b. 但是,利未记里面有些禁令,没有预表转移。例:神所不喜悦的性行为,并没有转移;新约重提,是希望人遵守,而且成为保罗教导的根据点。

C. 耶稣没有提及同性恋?

有人认为,耶稣没有提过同性恋,因此上述的经文不足以成为讨论同性恋的重点。不过,当耶稣论及婚姻时,他引用创世记,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太19:4)。这是他的伦理观。不言而喻,人不需要问为何耶稣没有提及同性恋。

D. 打好圣经基础

同志释经经常有变化,令信徒怀疑圣经。信徒查经时要注意:

1. 上文下理,并对照新约及旧约;

2. 查看串珠经文;

3. 查看词汇索引,看同一个作者怎样用词。

打好圣经的基础,就可以慎思明辨。当人高举理性,自以为有能力控制世间一切事物,解决所有问题时,渐渐就会把自我放大,越来越难顺服神。

E. 明白神设立性禁令的目的

1. 摩西时代的以色列人不会拒绝神给他们的那些禁令,因为他们经历过神的拯救。他们知道,那些禁令对他们是好的,不让他们像其他国家那样过混乱的生活,尤其是在性方面。

2. 今天,我们也要明白神设立这些性禁令的心意,是要让人类社群受到人伦秩序的规范,让人在相互关系中互动和关爱,活得精彩,生活有保障和安全感。例:从新闻得知,因为性关系的混乱,没有界限,有些国家的强奸案很多,妇女出外提心吊胆,也有贩卖人口的事发生,而受害者绝大部份是年轻女子。神的禁令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界线,让性秩序发挥正面功能,人类社群按此能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

3. 性禁令的另一个功能,是保护社群中的弱小者(例:妇孺、残障人士),免得性关系被利用来满足私欲,做成关系扭曲。很可惜,人类在这方面做得不足。

四、结语

A. 编辑福音故事

1. 在同志的圈子已经有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群体很团结,会演说故事。但是,我们福音派的群体呢?我们欠缺与性小众同行的故事;欠缺证明“神的道”运行在同性恋群体当中的故事;欠缺你和我如何努力,不怕丢脸,不怕被拒绝,不怕失败,不离不弃,带着恩典和真理,谦卑地进入性小众群体的福音故事。

2. 福音故事并不能唾手可得,因为人有罪性。要行圣洁的路,是会跌跌撞撞的。但这些跌撞,不会没有意义,却是一小段、一小段地展现福音的真实。性小众的福音,就是神知道他们生命的光景,但只要人愿意跟从神,就会在无能的人的生命中,显出神的大能。福音故事,就是有很多不光彩,但仍然坚持以真道同行的片段,一遍又一遍地编辑出来的。

B. 最后的鼓励

我要向有同性恋挣扎的基督徒说:“神是爱你的,他是你天上的父亲。他不愿意见到你沉沦,也不会撇下你,不会放弃你。他永远都是张开双手,等着你回到他身边。无论你现在什么景况,面对什么难处,只要你向神呼求,他一定听你的祷告,你可以求他给你力量来战胜引诱。你心灵深处的痛苦,也可以向天父倾诉,求他给你安慰。”当我觉得缺乏无力的时候,诗23篇对我很有鼓励。我也希望你在无力的时候,朗读诗23篇。


参考书目

1. 木禾编。《同志有路》。香港:新造的人协会,2013。

2. 马里奥‧伯格纳着。陈冠妤、黎安译。《爱,放对位置:同性性倾向的医治与盼望》。台北:校园,2011。

3. 升登编。《给最后女友的信》。香港:新造的人协会,2013。

4. 台湾走出埃及辅导协会编。《彩虹的另一端》。台北:走出埃及辅导协会,2005。

5. 阿兰‧西尔斯、克雷格‧奥斯顿着。陈恩明译。《移风易俗的同性恋运动:当前宗教及言论自由所面对的最大挑战》。香港:宣道,2009。

6. 思仁。《同前同行:一名前同性恋者的心灵笔记》。台北:走出埃及辅导协会,2008。

7. 思仁、阿华、阿怡、升登。《与你有约》。香港:新造的人协会,2015。

8. 思基。《同话‧家》。香港:新造的人协会,2013。

9. 袁幼轩。《圣洁性恋:性恋没有灰色地带》。香港:道声,2019。

10. 袁幼轩、蒋朗今。《不再是我:同性恋儿子与心碎母亲的归家之路》。台北:校园,2014。

11. 莉安‧佩恩着。詹维明译。《破碎形象:同性恋医治与自我回归》。香港:突破,2007。

12. 滕张佳音主编。《同不同:同性议题的信仰省思》。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9。

13. Bob Davies、Lori Rentzel着。谭素敏译。《恢复真我:挣脱同性恋的枷锁》。香港:中信,1996。

14. Jeff Konrad着。吴蔓玲译。《我不再是同性恋》。香港:建道,2016。